時間:2025-08-15 16:30
來源: 光大環境

時代之問:
從“兩山論”到生態文明新范式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關系。二十載春華秋實,這一理念如春風化雨,重塑了中國的發展邏輯,更是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一份“中國方案”。
作為中國環保產業的領軍企業,光大環境始終以“兩山論”為指引,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企業基因,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探尋金山銀山的轉化密碼,在激烈的市場搏擊中站穩腳跟,成長為中國最大環境企業,在業務規模、產業鏈完整性、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市場占有率和擊破鄰避效應六個方面形成鮮明優勢,交出了一份寫滿責任與創新的生態答卷。
實踐之路:
從鄰避到鄰利的生態突圍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者、美麗中國建設的擔當者、中國環保產業的領軍者,光大環境始終緊跟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扎實深耕固廢、泛水、清潔能源領域,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破解垃圾圍城的民生命題
二十多年來,光大環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打造了300余個環保項目。在浙江杭州,以“四個經得起”的承諾,將原本引發爭議的垃圾發電項目打造為行業鄰避效應破解的典范;在“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建設了國內首個大規模半地下式的垃圾處理設施;在江蘇常州,建成國內最近民居、無圍墻的“鄰利工廠”,入選中組部干部讀本,榮獲首批中央文明委重點工作項目基層聯系點。全國迄今15個榮獲“魯班獎”的垃圾發電項目,光大環境就占了三分之一。而在越南,我們以“光環標準”打造的垃圾發電標桿項目,也多次獲得中越兩國領導人的“點贊”。光大環境用實力贏得信任,用項目贏得尊重,讓環保產業的“光大方案”,成為國際樣板。

光大環境雄安垃圾發電項目

光大環境越南芹苴垃圾發電項目
喚醒沉睡資源的生態修復
光大環境努力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通過對工業污染場地、生活垃圾填埋場、廢棄礦山、剛性危廢填埋場及河、湖、水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將原本廢棄或污染的場地和水源,實實在在變為符合老百姓民生福祉要求的樣子。在安徽廣德,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修復,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填埋氣逸散問題,將場地轉化為城市生態公園。在江蘇蘇州,針對長三角示范區污染源實施生態治理,運用安全防控系統實現控味降塵及二次污染防治,釋放土地資源并提升區域價值。在江蘇泰州,推進填埋場修復,徹底減輕環境危害,摘除百姓身邊污染源,形成生態治理示范效應,獲江蘇省住建廳高度評價。

光大環境桐鄉西部飲用水源保護項目
服務城市發展的系統思維
光大環境充分發揮在固廢處置、污水全產業鏈及零碳園區綜合能源服務領域形成協同優勢,助力地方環境治理與"無廢城市"建設。一是構建"垃圾發電+"模式,整合污泥、醫廢、餐廚等固廢處置,協同提供綠電、再生資源等產品,已落地近百個協同項目,蘇州、三亞等地建成"多合一"靜脈產業園。二是推進低碳污水廠建設,在天津、淄博項目通過光伏發電滿足10-20%用電需求,青島項目利用污泥沼氣發電實現減量降碳,同步推廣碳源替代等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三是布局零碳園區,依托智慧能源平臺制定降碳規劃,增設分布式光伏、儲能單元,優化用能結構,江蘇今世緣酒業和漣水臨港零碳園區已分別于今年3月、4月并網運營,綜合能源服務能力持續深化。

光大環境江蘇今世緣零碳園區項目
傳播生態之光的民族品牌
光大環境聚焦央企的綠色實踐與責任擔當,構建生態文明傳播者形象的民族環保品牌。我們積極參與國際展會,系統展示生態環境治理“中國方案”,拓展全球影響力;構建“戰略-成果-典型”三位一體宣傳體系,聯合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央媒持續推出深度報道,全面呈現美麗中國建設成就;持續深化環保設施開放與公眾互動,以“可見、可感、可參與”的沉浸體驗,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舉辦“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大賽,選拔出專業品牌傳播大使,生動講述“光環故事”,擦亮金色品牌。
創新之魂:
從技術引進到中國引領
光大環境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綠色發展,垃圾發電相關專利授權數量最高就是堅持科技創新的成果呈現。從全盤引進國外技術到自主創新突破,光大環境已累計獲得專利超2200項,形成覆蓋固廢處理、污水處理、生物質利用等領域的全技術鏈布局。日處理千噸級爐排爐、超低排放工藝,已經成為見證輝煌的功勛章;零碳園區、生物天然氣,正在不斷自我迭代和推廣復制;垃圾制氫、生物質資源化、飛灰資源化……更多科技夢想正在追逐!
光大環境打造了從技術研發到項目落地的完整閉環:與浙江大學共建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裝備制造板塊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不僅助力自身項目實現技術自主,產品也早已遠銷海外;光大環境還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獲得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PPP中心邀請,牽頭聯合國垃圾焚燒PPP標準編制、獲哥倫比亞大學邀請共同推進世界銀行垃圾發電標準制定。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