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7-27 10:4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2021年7月21日,“2021(第六屆)供水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上,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產業研究院院長傅濤以“雙百起點上的供水跨越”為題做了演講。
如今,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雙百”起點。2021年是建黨百年,同時也開啟從建黨百年邁向建國百年跨越的歷史新起點。
向偉大的黨百年誕辰致敬!
2021年7月21日,“2021(第六屆)供水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上,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產業研究院院長傅濤以“雙百起點上的供水跨越”為題做了演講。

傅濤
雙百未有之變局開啟
站在“雙百跨越”的新起點,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以前中國人自信滿滿,天下就是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也沒有喪失自信,而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直到1921年,中國開始放棄自我學習別人,有的師從美國,有的師從歐美,有的師從蘇聯,一直走過了100年?,F在回到“四個自信”,這是一種心態的變化。在時代變局下,當前很多行業都在討論自己未來的發展。
傅濤表示,我們很難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進行延長以后做出“十四五”規劃,“十四五”規劃是一個折線。因為外部環境變化了,最大的變化在于路徑的變化。所有的行業都在變化,有的行業是斷崖式變化,有的行業是飛躍式發展。這些變化體現在很多方面。
宏觀層面,首先,世界將形成兩個主流價值主張。今年3月份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上,楊潔篪說了“三個不承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并不承認美國的價值就是國際價值,不承認美國說的就是國際輿論,不承認少數國家制定的規則就是國際規則。
過去100年的時間,中國都是在跟跑世界。所有的模式都是學習歐美日,污水、供水行業也在學習國外先進的工藝技術、管理方法,完全放棄了自我。如今,中國結束了跟跑時代,進入到并跑時代。很多東西已經不完全按照世界的模式去走,但中國并不是想取代歐美成為世界的領跑者,而是做領跑者之一。當前有很多文化展現在世界面前,中國會成為其中一個文化路徑,這是目前所處的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的本質就是這個邏輯。
第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性為基礎的感性社會。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說明我國很多東西已經完成了供給,其中供水行業的水量和水質完成了很大的跨越和進步。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著這個世界進入了以理性為基礎的感性社會。老百姓的舌頭是檢驗水質的唯一標準。感性的意識逐漸加強,互聯網社會感性傳播的速度會遠遠比我們原來想象得快。一旦形成感性的漩渦,很難回到理性。這就是現在一個大的變化,它們也在影響著供水行業。但沒有一個行業像供水行業這么穩定,雖然世界天翻地覆,改革開放改變了很多規則,但供水行業依然我行我素,走在自己的老路上。
第三,對標人民三感需求,而不是對標國際。對標的東西發生了變化。中國以前對標的是歐美日國際發達國家,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對標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樣子,對標的目標就要調整。這對于供水方向也會有影響。
第四,從基礎到高質量,從全面小康到全面現代化。以前很多東西比較匱乏,拼命生產大量的東西,現在世界供給達標了,供大于求了,需要尋求新的方向。生態文明應從基礎服務向高質量服務轉變?,F在供水技術的展示不只是停留在基本供水能力之上,而是追求更高水準,無論是儀表還是裝備、材料,這是一種高質量發展的表現。
第五,新國際化:從全面融入國際到內外雙循環?,F在國際化發生變化,以前所未的國際化就是改革開放,內部改革,外部開放,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按照歐美制定的標準進行合作。現在新的國際化是“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導,兼顧外循環。融合主體發生變化了,本我開始變強了,原來是完全無我的改革開放。比如,評價一個高校水平不是看其國內的貢獻水平而是諾貝爾獎得獎數量和SCI發表數量。供水行業正在融入國際化大邏輯中,這個變化很深遠。
第六,綠色低碳: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治理結構已經在改變所有的經濟行為、社會行為、城市建設行為,三個主題詞:綠色、低碳、循環。環境和水務從末端、局部擴展到系統,不僅僅要守住自己的單一環節,也要考慮整個過程的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這些層面的改革也在影響供水行業。
供水的舊船票能否登上新的客船?
供水行業是非常傳統的行業,在小康的路上走得很穩健,但除了水質有所提高之外,發展形態和一百年前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是一張舊船票。供水的舊船票能否登上新的客船?供水行業能否在新時代抓住機會?傅濤表示,首先需要認知供水產業本質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設施建設。供水行業早期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行業,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每年平均1%的城市化率,有1400萬左右的人進入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因此,早期改革開放的前20年供水行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類似于建筑業。
《預算法》頒布之后,供水行業是完全的地方事權,地方沒有充分的財權來支持供水的事權。供水行業面臨后建設時代的資產回歸,資產收益的收窄。
第二層次:最基礎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完之后供水行業回歸基礎公共服務,公共物品特征在顯現與強化。供水的核心目的是讓老百姓飲用上安全、可靠、健康的飲用水,這是行業的本質。基礎公共服務行業曾經被冷落,因為在融資時代是“小兒科”,供水公司再厲害,資產負債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融資就會停止。城投公司很重要,在行業里面屬于融資平臺,不屬于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是專業公司,供水公司、污水處理公司一定是專業公司。供水行業大部分的公司要么善于融資,要么善于公共服務,不同時具備這兩個能力。
第三層次:高質量的價值服務。這個階段供水行業與上下游能夠系統融合。
現在公共服務行業進入到第二層次的高峰時期,邁進高質量的時代也面臨一定的沖擊,傅濤認為這個沖擊來自于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省平臺公司興起,市場公司的擠壓?,F在環保行業至少有30個省成立了省級公司平臺,他們與原來已經市場化的投資公司一起分享資產的蛋糕,在擠壓傳統服務的空間,有一部分省級平臺和市級平臺聯動(詳情點擊:24家省級“環保類”集團橫空出世,偶然or必然?)。
第二,屬地資產特性與服務特性的分離。原來有資產注定會做服務,當然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首創、北控。他們原來只有資產、沒有服務,通過十幾年的學徒,他們成了行業專業化的公司。但是傅濤認為,資產的分離和公共服務的分離時代已經到來,這主要因為公共服務的資產沒有那么高的收益。
《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中提到,供水企業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應當是凈資產利潤率8~10%,卻沒有認真執行過。公共服務行業資產真正能夠達到3%~4%的收益率就已經是很高的收益率了,但3%~4%的收益率達不到資本市場對于供水行業的預期,所以資產和服務的分離是必然的。
第三,水價調整的社會和政治因素強過經濟因素。水價調整的因素受到各種社會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遠大于經濟因素的影響,水價不可能由經濟因素決定,經濟因素最多占20%,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政治和社會的判斷。
第四,公平與效率的矛盾與取舍影響新興項目的收益。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選擇也在發生變化。原來改革開放初期以效率為導向,只要效率高,就會改革?,F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很多決策體現公平,包括扶貧,很多問題都在考慮國家的公平問題,尤其是普惠公平。公平這個詞,西方和東方理解不一樣,西方認為合法,大體就是公平的。中國不同,在公平和效率之間更傾向于普適公平,這造成很多新興的項目沒有商業模式。為了公平進行農村環境治理,為了公平進行河道治理,為了公平做一些完全沒有商業模式的事情。這猶如一個個“坑”,一些公司掉進去了,造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國進民退”,實際上是資產處置和公平效率之間產生的外化效果。
第五,經濟增長模式的挑戰,政府支付能力的收縮。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發生了變化,離開了高速經濟增長的區間,現在經濟增速保持6%,今年和去年屬于特殊年份,未來將回歸正常速度,合理速度是4%~5%。而且,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在變少,公共服務是要花錢的,供水要靠“價格+補貼”,污水、垃圾完全靠政府補貼。甲方如果沒有錢,公共服務就很難持續。
高質量是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但是供水行業效率提高,絕對不是三年就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二十多年,建國一百年的時候能夠做好就不錯了,因為欠賬太多了。供水行業需要用高質量引領未來。關于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傅濤提到了幾個想法:
第一,從逐步提高到跨越式發展。供水行業以前從來都是問題導向,保證沒有問題就是對政府最好的交代?,F在穩步發展很難實現高質量,要有跨越式發展的思路。
第二,讓人們預見美好,在未來等現在。供水行業要向社會呈現美好,就像坐慣了高鐵,沒有辦法再坐綠皮車,就算綠皮車價格再便宜也不愿意坐。因此,供水行業穩扎穩打地往前走的過程中,需要改變一點思路,讓人民看見未來的美好。未來自來水是不是能夠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成為美好生活的載體?
第三,基礎服務是立足之本,價值服務是突破關鍵。供水行業不能忘本,要讓老百姓得到最基礎的服務,也要拿出一部分精力在價值上尋求突破。
供水行業“六化”
供水行業的發展路徑能否從過去的問題導向走向美好導向?在最為基礎性的供水行業如何定義美好的價值?如何讓水價承載美好?傅濤提出了供水行業的“六化”:
第一,精細化。精細化是以智能化為前提,是美好的基礎。優質優價,先優質還是優價?供水企業說,不優價就沒有優質,老百姓認為,不優質怎么優價?因此,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應全面實施供水提質增效,這是行業走向美好的必由之路,先優質來破解優價的難題。
第二,智慧化。智慧化能夠幫助行業實現智能化,上海特別可貴,非常重視智能化。智能化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化,而是以信息化和自動化為基礎。自動化是工廠的基本條件,智能化就是替代熟練工人,降低錯誤,減少人工成本,現在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給中國提供巨大的空間,這個空間讓中國有可能返超歐美,因為中國的無線網絡系統已經是世界第一,中國對私權的保護意識和歐美不一樣,中國注定會走到世界的前沿,如果我們不利用這個優勢很難反超。歐美在精細化上走在中國前面,中國在智能化上一定會反超世界,真正的智能一定會極大地釋放行業的價格空間。因此,需要完成智慧水務的進階,用真正智能的水務大比例提升水務價值。
第三,個性化。以智能化和精細化為基礎,就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個性化是美好對價的路徑。供水行業本身是服務業,不是賣水的,水量是計費方式,不是水務的根本。就像酒店不是按床的大小定價,它里面包括了餐飲、大堂、安全等各種系統。同樣,水務是系統服務,如果把水質當做服務的唯一標準,所有老百姓的水質就是一樣的,不可能有差異。以前因為沒有精細化和智能化的基礎,水務行業做不到個性化?,F在百姓的支付能力到了很高的水平,水價的支付在老百姓的支付比例中占得越來越小,這是一個破局的關鍵。破除低質低價的魔咒需要個性化的服務,服務的未必是個人,可以是某個群體,群體就是小眾市場,稱為個性化。
第四,系統化。系統化的延展,包括城鄉、再生水、工業的延展。不要低估系統帶來的巨大價值。江南水務能夠上市,就是因為供水業務比重大,如果沒有供水支撐,供水服務不可能進入主板市場。
系統服務需求必將加大,但不是簡單壘加。農村市場實際上也需要系統服務,需破除城市思維對待農村供水,按一種新的邏輯對待。像新加坡的新生水廠,北京的再生水廠,污水廠已經變成了水源。因此,系統化的服務會極大地拓展行業的空間。
第五,感知化。供水行業需要營銷,很遺憾供水行業從來沒有請過專業的人士對行業進行營銷。傅濤希望上海拍一個供水微電影,讓人感動的落淚的電影。人民是所有價值和導向的關鍵,只有人民的才是真實的,這是新時代很重要的特征。供水聯盟也要加強這個力量,做更深入的營銷。供水行業需要近民,客戶的每次關心、每次投訴都帶來價值。這是行業客戶意識形態的感知提升。
第六,低碳化。低碳是一個熱詞,2020年9月20號,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我國已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低碳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標尺,以前講經濟不經濟,環保不環保,現在低碳是第三個價值標尺,是實現價值的通道,解決困惑的抓手,也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這個路徑怎么落實?我國在垃圾行業做了很深的探討,因為垃圾行業對低碳影響特別大。在低碳化的洪流之下,沒有哪個行業可以幸免。
E20供水服務促進聯盟成立九年了,始終與優秀的供水企業在一起。傅濤認為現在是中國和世界并跑的世界,中國在引領一部分“一帶一路”的國家,進入新的價值時代。供水聯盟要往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按照中國文化的尺度、中國供水的邏輯、中國供水的標準、中國供水的體系,吸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加入,要敢于讓中國的模式、技術、文化走到世界,也希望大家一起擁抱變化,點亮未來。
“雖然供水行業最傳統,但也是期望最大,最沉穩的行業,在這個沉穩的行業中,中國仍然有一個能夠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傅濤表示。
點擊查看:2021(第六屆)供水高峰論壇專題報道
編輯: 趙凡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