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9-17 16:4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趙利偉整理
當前,行業乃至全球都面臨深層不確定性,水務集團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不僅需要思考“到哪里去”,更需重新回答“我是誰”的根本問題,因為新的時代下產業和行業本身都在發生漂移。
在2025(第十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以“重構與歸一:面向未來的環境設施”為題進行分享。他指出,這一變化源自2018年開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本質是中美兩個世界大國在軍事、經濟、體制、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博弈,博弈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給行業帶來了一些困境。

01
中美博弈疊加智能化,兩大變量推動世界范圍的產業重構
中國在金融領域的相對弱勢,疊加分稅制下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導致隱性債務累積,成為國家金融風險防控的重點。在中美對抗激烈時,嚴控風險就體現為嚴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水務環境設施屬于地方事權,受此影響,行業面臨嚴重的應收賬款壓力,這是行業困境的根本原因。
短期內這一局面難以緩解,除非中美對抗出現實質性緩和或達成某種結果。世界經濟進入危機初期,中美對抗深度化帶來千行百業以及各國的不確定性,這一不確定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又疊加了一個重大變量——智能化。
智能化是百年變局的第二大變量。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水十條”對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十年后,就在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又印發重磅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
人工智能正在附加成為另一個根本性變量,相比中美對抗這一變量,人工智能帶來的重構是長期而深遠的,將迫使所有產業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雙重變量疊加,形成世界范圍的產業重構。傳統產業都在被重新定義,很多行業不知道未來在哪里,很多的企業在尋找第二曲線。
傅濤指出,難,不是環境產業獨有的,沒有與主業不緊密相關的第二曲線,每個單一賽道可能都是紅海,第二曲線必須依托于自身做強做優的主業,與之密切相關的跨越才有意義。
02
守住環境設施的專業運營權,是我們參與產業重構的前提
水務行業是城市化與工業化高速發展的衍生品,但如今,城市化從迅猛發展到了轉折期,城市發展路徑發生變化,多數城市出現收縮、人口負增長,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同時,工業化從規模發展到了轉型期,雖然我們工業門類齊全、實力雄厚,但工業調整期正在到來,各行各業都在經歷轉型。
黨中央為我們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既是對未來的期望,也是警示,構成了產業變革的大背景。各方面的表述都表明,行業按原有路徑已經走不通,如綠色低碳循環理念之下,末端治理之路會越走越窄;“二十大”文件提出公共服務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過去那種簡單擴張的產業舒適區已經結束;環境需求不斷深化,說的是深化鞏固而非新增;兩山理論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現少花錢不花錢也能把環境治理好,環保支付就會變少。這些在黨中央相關文件中多次強調,說明按原路徑走不通,由此產生了當前的困境。
產業正在經歷出清與重構,出清已經開始,CD方陣、技術公司和設備公司大部分出清已經完成,很多公司倒閉;重資產公司處境艱難,如履薄冰,資產重構的序幕正在拉開,大量資產正在易主。
七年前,行業經歷過一次資產重構,碧水源、桑德等民營企業的資產被國央企接手,如今,數千億的國有資產未來由誰接盤,還是個未知數,這是一個戰略話題,暫不做深入探討,我們先聚焦于設施運營模式變革這一話題。
在產業重構中,我們找到了錨點:環境產業的確定性是環境設施,它是支撐我們行業穿越未來可能持續5到10年經濟危機的關鍵,也是面向2049年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在自強中守住環境設施的專業運營權,是環境產業參與產業重構的前提。
我們要把根留住,環境設施是未來最穩定的業態之一,是環境產業最大的確定性,但是,這種確定性未必被環境產業獨占,一旦失去對設施的掌控,它們可能被鋼廠、融資平臺或其他主體接管,如果設施運營的核心技術、經驗積累和智能底座不再由專業環保企業掌握,這些設施就不再屬于環境產業。事實上,很多行業正看中這一點,正在向這個領域延伸布局。
03
服務產品化加速,環境設施運營面臨云邊端重構
怎么守住環境設施?我們要看到環境設施的基本特點,設施分散是環境行業長久的本底特征,雖然市政設施有盡量的集中和規模追求,但受制于轉運成本和污染控制,環境設施注定分散,且隨著智能技術發展,未來會更加分散。
在設施分散的情況下,跨區域環境集團管控成為必然。集團對遍布各地的設施如何統一管控?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并表管理”,通過資本投入、品牌統一和派駐管理人員(如總經理、財務總監)進行簡單歸集。這種歸集非常脆弱,龍頭公司每年都有一些項目被拿走,僅靠資本并表和品牌輸送難以形成有機整體。
第二層次是“信息化集中”,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將各地運營數據匯總至集團,形成看板或駕駛艙,便于監控與統計,甚至實現一定反向控制。但這仍停留在信息層面,未觸及核心運營。
第三層次是越來越深入的“平臺化智能管控”,此時,邊端運營須依賴集團的數據分析與遠程指導,一線人員(廠長、設備工程師等)實質上成為集團智慧的執行終端,實現“靈魂上移”。
借助AI技術,集團可在低成本下推動邊端依賴集團智慧運營,尤其在BOT項目回購后,確保運營外包的可持續性,構建與甲方開放、共創、共享的體系。人工智能提供了這樣的路徑,為邁向第三階段開辟了快捷窗口。
我們構想了未來智能時代設施管控的兩條落地路徑:
一是“分封制”:每個環境設施自成體系,精氣神凝聚,成為高級智能體,各智能環境設施間實現集團系統管控。這種路徑資產與運營在項目端統一,適合產權與運營統一的一二線大型水務集團,如上海城投等。
二是“郡縣制”:分散的環境設施精氣神分化上移,設備、工藝、安全等均由集團統管,廠端“手腳化”,設施運營在云端集成,形成集團系統管控。這種路徑支持資產與經營分離,讓水務公司真的走向專業公司。
資產重構必然帶來行業向服務業、向經營業的回歸。五年前E20發起“雙百聯盟”,初心是助力中國樹立100個污水處理運營服務品牌,達成輕資產運營目標,為此發布了“1+6”服務標準,其本質就是為輕資產運營提供支撐。現在時機正在到來。
此次行業重構,大部分市場化資產恐怕我們行業難以留存,兩條路徑最終會歸一,不同區域優劣取舍會有不同。這種路徑的重構對上海城投這類運營水平本就較高的公司而言,是提升運營水平、開展輕資產對外服務的絕佳契機。
實現集團智能管控的關鍵是工藝管控,環境工藝管控優化有五個層次:一是單元級工藝管控,如加藥、加碳源、曝氣等;二是多目標全廠尋優,這是生物處理領域的難點,目前已經有企業在完成,如首創、北控等都在開展全廠多目標、多手段尋優;三是廠網系統最優,部分企業從安全達標、經濟等不同角度實現了;四是更深層次的全生命周期設施效益最優;五是在更高層次實現集團工藝管控的最優。
環境設施的非工藝看護也很重要,設備、安全、儀表需要社會化專業力量的導入。專業看護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維修(報警);二是進行預防性維護(到位的點巡檢);三是預測性維護(預知問題治未病),助力無人、少人工廠落地;四是最高級的智能看護(設備特護,省心專業)。
最后,傅濤回顧總結了他的以下論斷:
環境設施運營面臨云邊端重構,未來的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一定不是邊端獨享的,而是與云端技術銜接,中國高速的5G、未來6G網絡及智能技術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有能力把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搬到云端,弱化邊端力量,目前只有中國有這樣的硬件支持。
資產與運營分離是大勢所趨,只有中國是把資產與運營緊密融合的體制,世界發達經濟體均不存在類似中國這樣的模式;
服務產品化大幕拉開,現在正在加速;
用智能化固化專業服務代差,讓不同主體提供的服務產生差距,這也是我們專業人士需要重點突破的急迫話題。
編輯: 趙凡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