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11-22 09:45
來源:
作者: 王立章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雙城記》的開篇曾經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人們經常用第一句話來感嘆所處的時代,后來慢慢發現其實這句話適用于任何一個時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對身處其中的每個人來講是一樣的,不會偏愛某一方,不同的只是人們對時代的認知和感悟,就像我們所處的當下。

E20高級合伙人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
十九大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如果說前三十年是“毛澤東時代”,后三十年是“鄧小平時代”,那么未來將進入“習近平時代”。“鄧小平時代”曾經對“毛澤東時代”做過一個全面評價,習總書記對前面兩個時代也有一個評價叫“兩個三十年互不否定”,并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到了“歷史邏輯”,是否可以說明習總書記是從過去兩個三十年的歷史甚至更遠的早期歷史進程中找到了今天中國的道路?結合習總書記跨越兩個三十年的社會實踐,是否同時印證了今天中國道路的“實踐邏輯”?
“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都強調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新時代繼承并強化了黨的領導。“毛澤東時代”時社會發展相對均衡,人們生活水平差不多,收入差距也不大,但發展不充分,是低水平上的均衡;“鄧小平時代”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但社會的不均衡和貧富差距加劇,發展的充分性也是在局部地區和個別領域得以施展,從全社會范圍來看,仍然是不充分,為此十九大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正是歷史認知和實踐認知的結果。
“毛澤東時代”綠水青山保存完好,但沒有充分地轉變成金山銀山,“鄧小平時代”大開發大建設,金山銀山逐漸壘高,但綠水青山同時遭到破壞。這幾年我們倡導并在十九大報告中得以強化的“生態文明”,就是要找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必然選擇。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發展是硬道理”,那么“習近平時代”就是 “綠色發展才是硬道理”。
為此,我們可以用一下圖示來解讀我們所處的“習近平時代”:

充分認知這個時代還不夠,身在其中的企業家要多考慮如何把握好這個時代。新時代一定會有新氣象,一切變化皆有可能,企業家作為一個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和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如何在變化之中把握自己,則必須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商業邏輯,唯GDP時代過去了,唯大干快上時代過去了、黑貓白貓時代過去了。筆者認為,新時代的企業需審慎思考并砥礪踐行以下幾個“色”的邏輯:
一、 綠色
前面說過:綠色發展是硬道理!綠色發展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模式,當然也是企業發展的模式,綠色化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之后被特別提出來,并在十九大報告中予以強化,可見其重要性。環保只做到達標還遠遠不夠,需要不斷綠色化,才能不斷滿足更嚴格的環保監管,在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才能遠離“被督查”“被監管”“被處罰”“被限產”甚至“被停產”。現今正在開展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的評估,正在彰顯這一趨勢,而“綠色”應該是一個動詞,比如綠色供應鏈,英文原文是“Greening Supply Chain”即是一個不斷綠化的過程,那么綠色工廠就應該是“Greening Plant”,綠色園區則為“Greening Park”,也就是說,企業在綠色環保方面需要不斷升級改進,落后的企業將無法生存,或被限產、或被停產、甚至關閉。所以企業需要不斷給自己染上“綠色”從“淺綠”到“深綠”,“向綠而商 綠色發展”將是企業生存的邏輯。
那么對于環保企業而言,這里就存在一個巨大的“綠化全社會的商機”,環保企業需要和工業企業、工業園區等捆綁在一起,助力他們的綠色發展將是環保業得以發展的硬道理。
二、金色
上面談到“向綠而商 綠色發展”是企業生存的邏輯,但只維持生存不是企業的使命,也不是社會和人民所需要的,綠化后還是要發展!十九大報告中出現最多的詞也是發展,所以綠色化不是限制和束縛發展,而是倒逼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所謂綠色發展。這就不簡單了,在以前的觀念里,環保和發展一直是矛盾的,重污染企業被逼的到處轉移,從國外轉移進來,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等等,出現了全球范圍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在新時期習總書記的兩山論下這對矛盾得到了統一,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企業在綠色化的同時要找到發展的路徑,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一企一策絕不為過,你處的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甚至在同一區域周邊環境不同,相鄰企業但商業模式不同,未來的路徑和結局也會完全兩樣。但不管怎樣,在不斷綠色化的過程中還能掙到錢即染上“金色”并長足發展,這就是企業的真本事了。比如說治沙,常人看這是一個敬而遠之的行業,是只投入不產出的行業,唯恐避之不及,但有個企業叫伊利生態堅持常年治沙,靠政府補貼得以維持生存,幾千畝沙漠得以綠化。如果這樣下去,也就只能維持生存,你綠化多少沙漠,政府給你多少補貼,僅此而已。但要發展、要金色,就需要另辟蹊徑,否則只能維持生存。最近兩年,伊利通過治沙后的土地增值開始盈利,并通過國際治沙論壇打造出論壇經濟的模式,發展進入快車道,這些深得習總書記賞識,親自寫賀信并委托汪洋副總理到國際治沙大會上宣讀,可見其在社會中的價值。因為它用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徑是走得通的。所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山兼得”是企業的發展邏輯,要“綠色”更要“金色”。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你能在自己所處的行業或地區,率先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將打開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
對環保企業而言,需要重新思考環保的出路和增值,利用“環保+”的模式將環保附加在其他行業,助力其走通金山銀山的路徑,將是未來環保企業存在的價值!
三、本色
“以人民為中心”一直以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源泉,十九大更加強化了這種理念,并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中找到了初心——“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方得始終。作為一個政黨,回歸黨章的初心,一切以人民關心什么、人民需要什么為出發點。人民痛恨腐敗,那就老虎蒼蠅一起打;人民需要藍天,需要新鮮的空氣,那就環保督查全覆蓋,無死角,去產能、停限產無所不用;人民需要脫貧,那就精準扶貧……所以今天習總書記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國產黨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四個自信”。
如果說共產黨的本色是“為人民服務”,那企業經營的本色就是“為客戶服務”。做為一個企業,要回歸企業經商的原點,“以客戶為中心”要成為企業經營的本色,成為企業經營的一個邊界條件。不要總想著自己能生產什么,要多想想客戶需要什么,要從供給思維向需求思維轉變,從大眾服務向小眾服務轉變,從低價同質競爭向差異化供給轉變……所以當人們都覺得華為是一家高科技企業,靠高科技引領世界的時候,任正非卻深有感悟并在多種場合說華為是一家“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華為會越走越遠,因為離客戶越來越近。華為的“本色”經營非常值得我們當下的企業效仿并砥礪踐行!
四、紅色
毋容置疑,十九大是一場政治宣言,“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政治正確、聽黨領導將成為一切工作的前提。
因為前面說過,習總書記從歷史邏輯中找回了黨的本色和初心就是“為人民服務”,黨民同源,血肉相連!十九大報告中幾乎論及每項工作都在前面闡述人民的訴求,黨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聽黨領導與“為人民服務”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一切工作是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擁護黨就是擁護人民。黨要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作為工業污染企業,就要將污染最小化,甚至徹底消除,否則就是停限產,甚至關停,作為環保企業就要幫助工業企業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消除污染,否則也將失去生存的空間;黨要管黨,要廉政、要反腐敗,作為企業就不能頂風而上,索賄受賄,更不能行賄而助長腐敗;黨要解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社會矛盾,你就不要助長這種不均衡和不充分,盡力去消除不均衡和不充分方為正道。所以政治正確不是虛化的,可以很具象、很具化,具化到企業的每一項業務,再上升到政治高度。如果政治正確,企業就可以甩掉一切包袱、快馬加鞭地發展了,也可以很快從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
由此可見,不能以最好或最壞來形容現在這個時代,準確的說這是一個新時代,一切都在變化。企業家需要在變化之中把握不變,那些秉承“四色”的企業和助力企業成為“四色”的企業,將成為新時代的中流砥柱!
編輯: 程彩云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