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2-01 08:3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垃圾的快速增長以及土地資源的緊缺,傳統填埋方式難以支撐,多地垃圾填埋場庫容趨于飽和,垃圾焚燒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有關垃圾焚燒的爭議聲愈演愈烈,多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遭遇“鄰避效應”。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有多種,部分垃圾處理設施標準較低、后期運營管理不善、政府監管不到位、污染排放標準不明確、信息不公開等多種因素引發群眾對垃圾焚燒的質疑,如何轉變民眾觀念成為推進垃圾焚燒進程中的重點與難點。
明確標準 加強監管
我國近年來雖出臺了很多有關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和技術規范,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異性比較大,各地對于垃圾處理相關標準的執行“參差不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云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導致某些地方缺乏資金支撐相關的運營管理,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監管力度不夠。
目前國內垃圾焚燒方面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多數垃圾焚燒發電廠由企業投資建設并運營。而針對企業運營管理的相應監管制度尚未明確建立,易發生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罔顧標準與責任的“投機”行為。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表示,政府應發揮主要作用,規范和監督市場,并應形成長效監督機制,垃圾焚燒企業也應建立行業自律組織。
引導認識 轉變觀念
我國垃圾焚燒行業面臨的尷尬局面緣于民眾對垃圾焚燒的認同度與接受度低,垃圾焚燒發電發展的社會阻力較大。徐海云認為,民眾對垃圾焚燒存在較大的誤解,甚至有人將垃圾焚燒的污染與核電廠、化工廠的污染等同,夸大了垃圾焚燒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近期,為引導市民科學認識、正確理解生活垃圾焚燒相關知識,廣州市城管委日前編制并印發了1萬冊《生活垃圾焚燒50問》,但一面世卻被批錯漏百出,大量數據和事實的引用都有失真實,無法消除公眾對垃圾焚燒的質疑。
如何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垃圾焚燒,轉變觀念與態度是關鍵問題。首先,企業和政府應積極推動垃圾焚燒規范化管理,將垃圾焚燒的環境控制好,樹立民眾基礎信任感。其次應完善公共溝通機制,在項目規劃、選址過程中吸納民意,引導公民參與,垃圾焚燒廠的運營管理過程中尊重民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逐漸轉變民眾觀念。
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多位專家談及垃圾焚燒的“鄰避效應”現象時表示,政府與企業應多管齊下,加強監管、嚴防污染的同時,積極溝通、取信于民是推進垃圾焚燒健康發展的必要選擇。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