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1 09:2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少甫
百家爭鳴,環衛市場表現活躍
環衛行業區別于其他固廢行業(如危廢處理等領域較高的技術壁壘、垃圾焚燒領域較高的資金壁壘等)準入壁壘較低,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零散的項目背后是大量企業的激烈競爭。據E20研究院調研,目前我國環衛市場共有不少于5000家企業。
E20研究院對部分較大規模的部分環衛企業進行了來源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環衛市場競爭主體可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傳統環衛企業(如僑銀環保、中環潔等為代表)、園林綠化轉型、地方性企業(北京環衛集團)、垃圾焚燒企業向前端延伸(啟迪桑德、錦江生態等為代表)、車輛設備商轉型(中聯環境、龍馬環衛、傲藍得等)。
不同來源的競爭主體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地方性A方陣投資運營企業,如北京環衛集團,相較于其他幾類企業,北京環衛集團背靠北京地方政府,資本實力相對較雄厚。開創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大環衛、全覆蓋、一體化”服務模式,形成了符合首善要求、首都標準的“京環模式”品牌。同時承接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焚燒廠等末端處置設施的運營工作,無縫銜接,提早向環衛鏈下游延伸。目前北京環衛集團已經從一個單一的傳統環衛服務運營商轉變成了全產業鏈的環境綜合服務商,從一個北京本地環衛企業發展成為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全國性環境實業集團。
垃圾焚燒企業(A方陣投資運營),如啟迪桑德,相較于其他幾類企業,啟迪桑德借助于在生活垃圾焚燒領域多年運營的積累,擁有強大的資本后盾,立志于打造固廢全產業鏈的閉環,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連接傳統環衛、供應鏈服務、社區服務、生活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等五大業務。正如啟迪桑德董事長文一波所說“環衛只是一個入口,前方通往的是智慧城市,或者更多的上層內容。環衛板塊是開放平臺,將其他不同的固廢板塊鏈接起來,通過數據產生新的商業機會”(參考鏈接:文一波:我要做的不是環衛,而是云)。啟迪桑德希望用市場化的方式,從垃圾收運、處理、終端利用進行全鏈條的布局,并打造一個財務成本能夠覆蓋、不依靠政府補貼實現盈利的環衛一體化模式,進行大面積區域化的布局。
傳統環衛企業,如僑銀環保,相較于其他幾類企業,僑銀環保深耕環衛行業17年,有良好的產業積淀,擁有豐富的環衛項目運營經驗,具有較強的管理運營能力,早期受制于傳統環衛行業規模較小導致發展較慢,但在第一波環衛市場化中脫穎而出,突破瓶頸迅速成長。針對目前環衛市場的發展特點,僑銀環保提出了四個一體化:城鄉環衛一體化、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管理維護一體化、生產生活污染防治一體化、規劃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在以道路清掃保潔收運為主的產業鏈條中,僑銀環保已經具有多個后端垃圾填埋場等終端處置單元。在以生活垃圾、廚余垃圾(有機垃圾類)為主的產業鏈條中,僑銀環保借助園林業務優勢實現有機質末端堆肥處理后的歸土,使得有機垃圾處理形成一個循環閉環鏈條,成功完成產業鏈的后置。去年,拿下總服務金額達67億元的全國最大環衛PPP項目后,僑銀環保真正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參考鏈接:僑銀環保周丹華:新形勢下,環衛行業如何謀局)
傳統環衛企業中還有一類企業,如中環潔,依托其前身大連新天地在環衛行業10余年的運營管理經驗,中信產業基金收購并搭建了中環潔,使得投入的資本得到有效運作,技術、資金、人才等得到了最合理的配置,提高了企業自身的運營效率。同時資本方為民營企業有效解決了資金瓶頸。通過脫胎換骨似的優化升級,使原有的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資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從而才形成了“優勢資本+高端實體企業”的運營模式,產生了“1+1>2”的裂變效應。使得新天地從區域化的小型環衛公司迅速成長為在環衛行業有一定影響力的平臺公司中環潔,這也得益于資本方對競爭的把握以及環衛市場化的風口效應。成為了資本進入傳統行業的典范案例,同時也是環衛行業借助資本力量擴張的典型案例。(參考鏈接:中環潔郭峰:資本+實體,如何產生“1+1>2”的裂變效應)
車輛設備商轉型,如中聯環境(現屬盈峰環境),相較于其他幾類企業,中聯環境依托原母公司中聯重工機械制造板塊,擁有較強的科研實力、領先的環衛裝備生產制造能力和較為完善的全國營銷網絡,中聯環境建構了國內較為完善的環衛裝備產品線,為客戶提供多種環衛清潔裝備(清掃車、清洗車、市政車、除雪車)、垃圾收轉運裝備(垃圾車、垃圾站)、新能源及清潔能源環衛裝備(純電動車、天然氣車)等成套設備解決方案。同時,中聯環境通過運用其成熟的環衛裝備銷售服務網絡和優秀的行業經驗積淀,也積極拓展城鄉環衛項目的投資與運營。
除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外,目前我國環衛行業的競爭者絕大多數規模較小,年服務金額3000萬元以上的僅有100余家。小規模企業較多也導致環衛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參考鏈接:薛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垃圾分類下的固廢產業新格局)
“散、小、弱”的市場結構不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隨著各類市場主體涌入環衛市場,競爭逐漸激烈,惡意低價競爭在行業人眼中已成為一種常態。而環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性質決定了其利潤率較低,低價競爭將進一步擾亂市場秩序。實力不強的企業低價中標必會通過各種途徑降低成本,最終導致作業標準和質量的下降。目前我國也爆出了不少最低價中標的項目最后中標企業棄標不履約的事件,現實中已有眾多實例證明了最低價中標給城市公共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所帶來的危害。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謀求提高招投標過程的質量,如采用綜合評標法而非簡單的最低價中標的方式來選擇中標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惡意低價競爭的影響。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對環衛項目也開始采用效果付費的方式取代以往基于成本的付費方式,這給項目運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海口市制定了更加精細的環衛考核標準,其中不僅將考核結果作為支付環衛PPP公司服務經費的依據,并明確5次季度考核75分以下的PPP公司將被終止合同。(參考鏈接:海口建立環衛PPP公司退出機制,不達標企業將被終止合同)
風險與機遇并存
環衛市場化大門開啟后,企業快速擴張,大批項目上馬運營,也透露出環衛市場化項目的一些風險以及我國環衛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參考鏈接:【獨家深度】北環張農科:中國環衛市場化改革的問題與出路)。環衛項目作為輕資產運營項目,主要面臨的風險無外乎人、設備和錢。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