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10-22 10:0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浪潮,誕生出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來到人工智能主導的新興互聯網時代,中國有望再一次復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輝煌。
“信息化的主體思路是不信任人,而人工智能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人工智能模仿人的智力、人性,像人一樣具有‘六感’,所以人工智能是人的幫手,實現了人本身的升級,是真正的新質生產力”,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在2024(第九屆)供水高峰論壇上提出,AI原生應用為供水人提供了一次與各行各業平等競爭的機會,供水人可以用自己的AI原生應用來主導完成貫通與升級。

傅濤
水業改革主體向供水回歸,進入到高質量升級
E20環境平臺有24年發展歷史,22年的論壇歷史,12年供水聯盟歷史。如今供水高峰論壇走過了第九屆,在九個省會級以上城市與行業進行專業交流,成為供水行業的一次盛會,多年的堅守源自于平臺對供水行業的理解。
傅濤表示,當前發生在供水行業的改革,可以看作為水業的一次輪回。
2006年開始,由城市建設部門主導的六個市政公用事業領域改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城市供水,之后隨著改革的深入,主體逐漸向污水、垃圾焚燒領域轉移。
2016年PPP模式開始轉型,環境領域民營重資產公司受到了第一次挫折,一些企業破產清算、重組,個別企業更換了實控人。隨著近些年政府支付壓力的加大,國有市場化集團也面臨應收賬款的困境,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劇。很多重資產公司先后跌倒,而B方陣企業中的地方水務企業,成為了水務產業中堅也是最后力量。
公用事業領域改革很多都始于供水。1998年《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明確了我國水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標志著我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大幕的拉開。
供水改革的轉折期在2007年。2007年威立雅高溢價收購蘭州供水集團45%股權,引發市場熱議。彼時傅濤發表了署名文章《水業資產溢價背后的“十式騰挪”》,揭示了供水領域一些不合理市場操作,高溢價收購的各方利弊和長期影響,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之后環境產業的改革方向逐漸向污水、垃圾轉移。
如今城市水業的改革主體再次向供水回歸。傅濤表示,要正確認知這次回歸的本質,在于把握供水行業本身特質。
由于供水行業具備天然的地域屬性,更加貼近用戶的優勢,實現有穩定的現金流跨越周期。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低谷期,三大金融部門發布金融政策提振中國股市也說明這種低迷,然而越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供水行業獨到的優勢更為凸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目前供水行業也存在過于分散等原因造成的發展動力不足。
輪回后的水務產業不是回歸到傳統,而是進入到高質量的發展周期。2021年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之后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全面現代化社會的需求和矛盾焦點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的行業都在對高質量發展路徑進行重構。即使是最傳統的供水行業,新的質量標尺應該在強制性國標之上,不應僅僅是水質、水量、水壓這些基礎服務標準。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及基礎公共服務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說明政府對于公共服務領域投資拉動的動力變小,基礎服務高收益時代正在過去,與后小康時代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形成了明顯的分水嶺。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水服務首先要守住大眾,同時要突破小眾。供水行業高質量服務產品的場景有很多,特種工業、生活的服務需求,供水企業要勇敢的走出大一統,發展個性服務。正如目前火爆的折屏手機,在人們普遍認為消費降級的時候,一臺2萬多元的華為三折疊手機在開售前官網渠道預定超過600萬臺,單機產品達到千億級產值,就是因為滿足了部分消費者基本通信以上的高品質需求。
高質量的個性服務需要體制機制的支持,支持供水行業在保本微利的經營狀態下守住主業。如今全世界范圍的政治意識形態都在發生變化,中國表現為以人民為中心,導致了公共服務的公益化趨勢,公共服務越來越便宜,各國都是如此。供水企業要提供最基礎的紅線服務去保本,同時自身又要尋求高質量發展,需要尋求一種突破,這種突破需要體制機制的支撐。
首先要認真理順水價。水價是供水行業保障剛性支出和基本責任的基礎。現在百姓的支付能力到了很高的水平,水價的支付在百姓支付比例中占得越來越小,但由于各種社會原因,水價成為了不能討論的敏感詞。每年的供水高峰論壇上的閉門夜話環節都會將水價問題單獨討論,供水聯盟的成立初衷就是要推動行業的優質優價。同時供水聯盟調研發現,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不少供水企業在重壓之下,背上了非盈利的包袱。供水企業同時要理清自身的資產和投資,區分好公共服務中,政府和企業的責任關系。
在守住基礎服務這一主線的同時,供水企業要派出一支先遣部隊努力突破現有的市場機制。一方面敢于突破公共服務做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同時在價格體制上理清基礎服務、增值服務的投資回報關系。
智能化通向“駭客帝國”還是“黑神話”?
互聯網上流行一句話“用軟件定義硬件”。在供水基礎服務中,水壓、水質、設施都是一樣的,如何讓軟件去實現服務的差異化,讓用戶感知到供水服務的溫暖和價值,需要新質生產力的突破,需要人工智能的賦能。
供水行業對于自動化并不陌生,80年代就開始了自動化改造,到了90年代,我國絕大部分自來水廠基本實現了自動控制,當時傅濤作為建設部(現“住建部”)代表參與了多個自來水廠的SCADA系統驗收。之后是信息化的興起,各廠信息匯總至總部,建立了駕駛艙和調度中心,水廠實現了集中管理,人員減少。
到了數字化階段,將人的行為、設備操作等數據直接生成并傳至中控室等管理系統,形成數字資產。目前供水行業花費大量經費進行信息化集成,省級水司普遍在億級以上,打下數字基礎后,建立機理、數理模型,對人的服務進行代替或者指導。
從環境產業智能進階的歷程可以明顯看到,這個發展過程始終在減少工人。信息化在減少中層管理人員,智能化在減少高級管理人員,“把人省下來”成為核心,這條路徑未來通向何方?
信息化的主體思路是不信任人。認為人有情緒,會喝酒、熬夜,有時候不夠盡職盡責。在工業化分工下,人的角色越分越細,工作越做越專,越專越是逐漸被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這“四化”替代。
“四化”取代了人,生產效率確實有所提高,但似乎在走向《駭客帝國》。《駭客帝國》是一部經典科幻片,影片里人類生活在好像很真實的虛擬世界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機器人能控制人類,讓人類給它們干活。
最近中國有個很火爆的游戲叫《黑神話·悟空》,孫悟空神通廣大,金箍棒是他的工具。如果說“四化”能讓金箍棒越來越厲害,從一根棍子到變長變短,最后能學會不聽指揮自己打架,那就成為了《駭客帝國》。而“智能化”讓孫悟空更強大,把石頭變成猴子,猴子變成人,人成為戰斗佛,會七十二變,有神通。因此說,前“四化”豐富了工具,在替代人,而“智能化”豐富了人,實現了人本身的升級,是真正的新質生產力。
智能化源自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艾倫·麥席森·圖靈發表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如今圖靈獎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我國計算機學家姚期智作為圖靈獎創立以來唯一獲獎的華裔學者,獲得了總書記的回信。
圖靈測試中,測試者寫下自己的問題,隨后將問題發送給另一個房間中的一個人與一臺機器,根據他們的回答來判斷哪一個是真人,哪一個是機器。圖靈認為,機器模擬出與人類相似或無法區分的智能,就是智能的標志。可以看到,智能化的主體是另外一個思路,目標是學習人、模仿人,讓人成為產業智能之本。
人工智能不僅模仿人的智力,還有人性。像人一樣具有“六感”,感知、知識、記憶、人性、思考、行動,所以人工智能最高境界是特別像人。
模仿成功后的結果,人工智能會像人一樣交流和工作,成為人的幫手、伙伴、徒弟。百度李彥宏在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替代人類工作,而是作為幫手來提升人類的工作效率與質量。這種交流,就是基于大模型的人機交互。
2023年是世界公認的人工智能元年,因為語言大模型的突破,人可以通過自然語言去跟設備進行交流,形成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分水嶺,也是中國提出新質生產力的背景。現在人工智能很多應用都停留在知識上,語言大模型本質上不僅是知識,知識只是大模型副產物,沒有經濟高對價,并不能直接創造商業收益。大模型具備語言能力、文字能力、圖片理解能力是真正的核心價值。
人工智能有三個層次。底層是基礎語言大模型,支撐語言交互。中間是多模態,包括語言和視頻大模型等,如Sara可以通過簡短的文字提示生成視頻。最上層是全模態大模型,把人的六感貫通,形成通用人工智能(AGI),達到完全像人。
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產生的結果,產生了信息化、智能化兩個的進階的融合。這種融合落地的著力點,是AI原生應用&智能體。傅濤表示,以人為出發點即原生應用,以業務系統和產品為出發點即智能體。
AI原生應用以人為本,供水人平等競爭
什么是AI原生應用呢?傅濤指出,既然是“應用”,就應該以人和場景為核心,如抄表、巡檢、客服。如百度、新浪、搜狐是基于計算機互聯網的原生應用,微信、抖音、美團等移動端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原生應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原生應用就是AI原生應用。
如今,由于AI的發展,大模型底盤提供了新的土壤,以人的思維鏈,如供水行業巡檢、聽漏、抄表這些長期經驗作為種子,以鏈接社會人,鏈接智慧信息系統單元小模型應用作為可以汲取的營養,從而重構產業以及多元云邊系統,實現提質增效等目標。
原生應用使用的是現代漢語,基于自然語言進行發明創造,而不是計算機語言。如今AI原生應用正在崛起,為正在經歷這個時代的供水行業提供了一次平等競爭的機會。
傅濤進一步用下圖解釋了AI原生應用的邏輯。基礎大模型與APPbuilder工具相當于地平線也就是土壤。如今中國正在經歷“百模大戰”,基礎模型的能力越來越強,為行業提供了APPbuilder工具,用自然語言或少量的編程就能生產出APP。

土壤已經有了,要長成參天大樹,還需要三層營養。第一層由工具平臺集成云端2C功能軟件應用,比如地圖、定位、各種通用知識;
第二層由專業平臺集成通用云端2B業務SAAS軟件。目前,行業中不乏財務、資產考勤等各種專業的應用軟件。但如果這些軟件沒法輕易被語言調用,就不能成為小分子的營養被生物吸收。這些軟件必須形成一個智能體,傅濤表示,智能體能夠聽懂自然語言,會交流,比如一個智能水表成為了智能體,就可以用語言回答電量、流量、維修時間等信息,實現了智能化。未來每一個設備、每一個軟件都會被智能化洗禮,聽懂自然語言,融入水務AI原生應用中的一員。
第三層是由專業的IT公司為各自業務軟件安裝智能體,可以被語言調用。 E20選擇與國內領先的百度智能云結盟,經過多方努力已經來形成了這第三層營養,由大廠為水務行業集成各種可以免費調用的通用軟件。傅濤表示,E20將繼續以與行業探討人工智能的方法應用路徑為使命,為水務行業AI原生應用提供營養,統一標準,生長成水務行業智能進階的參天大樹。
傅濤表示,人與、原生應用和業務系統將會形成一個智能體的新世界,這個世界以人為本。
AI原生應用釋放供水新質動能
供水行業要實現AI原生應用需要三個保障:一是數據的安全規范,E20正在做數據安全的行業標準;二是供水AI原生應用需要云端SaaS級平臺;三是軟硬件功能系統的智能體接口。
供水行業作為最傳統的行業之一,已經在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方向上投入了很長時間,但是行業設施卻是孤島,且是分散的。如果不能把設施系統做完,信息化的水平以及能效就發揮不出來,投入產出比不合算。目前,容易投的都投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系統升級費用高,跨系統貫通難度大,周期長,這部分需要可以用人工智能來賦能。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成為新質動能,就因為他的創造邏輯不是以IT人為主體,而是以供水人為主體,水務人可以用自己的AI原生應用來主導完成貫通與升級。
傅濤表示,AI原生應用可以簡單描述為,供水人可以依靠自然語言大模型支撐的人機互動,連接帶有智能體的業務信息系統和產品。調用大模型集成的、便宜的、云邊協同的基礎功能(態勢感知,知識體系集成,智能分析等),自主優化重構場景化的業務流程,封裝為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提高人的效率,產生直接價值。
供水行業用AI原生應用去釋放新質動能,可以實現四個方面的突出價值:
更快更省錢。供水行業最后20%的設備系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就像扶貧攻堅到要完成最后階段的1%,要花用遠超1%的時間和金錢。用AI原生應用去彌補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不足,去實現更快更省錢。
支撐多樣性。AI原生應用具有超強的集成能力。將AI大模型的能力以及人的六感、設備、系統的多樣性進行集成,實現功能的智能化升級。
更有科技感。當前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第一話題已經從“數字化”轉變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賦予企業更多的科技含量和價值。
更有成長性。AI主導的新互聯網時代,中國有望再一次復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輝煌。傅濤表示,AI原生應用將會以“四化”為基礎,形成新的進階,大量AI原生應用將不斷涌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將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
傅濤表示,在未來圖景中,到2049年建國百年之際,仍能存留的行業一定是人還在的行業,“供水人,是行業的生存之本,新質生產力也必須以人為本,附加在供水人身上,做強供水人,釋放生產力。”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