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03 09:07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潘功、丁寧、劉琪、李少甫
導讀:2017年11月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做出報告。E20研究院就報告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速度一如既往地快,內容硬不硬?大家一看便知。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選擇。防治固體廢物污染,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關,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為全面檢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推進環境質量改善,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于今年5月啟動開展“固廢法”執法檢查。2017年11月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做出報告。E20研究院就報告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
固體廢物環境管理 新形勢新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固廢法”)是為了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制定的法規。“固廢法”于1995年會議通過并公布,并于1996年4月1日起開始實行,在法律層面填補了對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管理的空白,也是國家第一次從法律層面對危險廢物處理行業進行管理的文件。2004年“固廢法”第一次修訂,明確國家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實行污染者依法負責的原則,規定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進口者、使用者對其產生的固體廢物依法承擔污染防治責任。2013、2015和2016年的三次修訂分別對“固廢法”的第四十四條、第二十五條和第五十九條條款進行了具體修改。
“固廢法”在實施的22年中,對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固廢法”,國務院制定(修訂)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醫療廢物管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報廢汽車回收管理等行政法規。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了一系列部門規章、標準規范和技術指南,固體廢物管理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與此同時,陜西、湖南等21個省(區、市)結合本地區實際開展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使“固廢法”的規定更加細化,便于實施。
2017年11月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報告。普法是執法、守法、用法的基礎。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固廢法”執法檢查,本身就是對這部法律的一次宣傳普及。要把法治教育和道德教化結合起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深入人心,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行動,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這次執法檢查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檢查內容包括:城鄉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和農業廢棄物污染防治情況,危險廢物監管和進口固體廢物管理情況,垃圾分類等配套法規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責任落實和監察執法情況,法律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修改完善“固廢法”的意見和建議等。
執法檢查中各地普遍反映,“固廢法”中的一些制度規定難以適應當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總結實踐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推進生態文明法制建設進行了新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立法,確立了很多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這些都對完善“固廢法”及相關法律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議盡快啟動“固廢法”修訂工作,統籌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固廢法”修改,共同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同時,國務院要抓緊制定完善配套法規,有條件的地方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為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深度解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領域
1. 政策情況及實施績效
在政策層面,相關部門發布了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等相關管理規章和標準規范100余項;去年以來又專門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穩步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在電子廢棄物方面,明確了名錄、規劃和基金補貼等4項制度,制定了基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電子廢物管理辦法。
在實施層面,“十二五”以來,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86億元,支持地方多渠道融資,加快城鎮垃圾收運、處理等設施建設。2015年,確定26個城市(區)作為第一批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多數示范城市出臺了垃圾分類地方性政策法規,籌措了垃圾分類專項資金。部分示范城市探索推進“兩網銜接”,完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向全國推廣浙江金華“兩次四分法”、垃圾不落地、陽光房堆肥處理等經驗,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認真落實法律規定的各項工作推動下,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一是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國城市共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940座,無害化處理能力62.1萬噸/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6%,比2003年提高了近45個百分點。
二是資源回收利用率有效提高。從2012年起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累計支出107億元,引導近3億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從個體商販回收等渠道進入正規企業處理,不規范拆解處理活動得到基本控制。開展循環經濟試點、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城市礦產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等建設,加強廢鋼鐵、廢輪胎等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嚴格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加大固體廢物集散地環境整治,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率。
三是垃圾分類全民參與的社會格局初步形成。浙江、福建等地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面向周邊居民和單位開放,北京、廣東等地廣泛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企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天津、山東等地利用校園教育普及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推動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