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26 17:20
來源:生態環境部
2. 抓好屬地主體責任落實。通過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黨政齊抓共管的方式,各級黨委副書記和政府分管領導“雙牽頭”,形成市、區、街鎮、村居四級系統,同時把垃圾分類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和地區領導班子考核體系,加強總體部署,落實屬地推進。近年來,隨著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權力下放”,屬地街鎮在垃圾分類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調動街鎮積極性,自 2018 年開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街鎮創建工作。通過創建評比,促進街鎮落實對轄區內居民區、單位垃圾分類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職責。2019 年,在達標(示范)街鎮創建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推進示范區創建,同時深化達標(示范)街鎮評比機制,依托第三方機構測評,對全市 200 余個街道(鄉、鎮、工業區)居住小區達標率進行排名,排名結果每半年通過主流媒體向社會公布,并報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進一步促進生活垃圾整區域推進,加快實現全覆蓋。
(二)注重體系推進,加快全程體系建設
早期垃圾分類推進通常以居住區試點為主,前端雖進行分類投放,但后續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環節并未配套建立。這種模式下的垃圾分類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其所伴生的混裝、混運、混處問題將隨著垃圾分類的深化和覆蓋面擴大日益突出,極大程度挫傷廣大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一旦“分類無用論”在輿論中占據上風,整個面上的垃圾分類工作將難以推進、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因此,必須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確保垃圾分類真實有效。
上海市按照《行動計劃》部署,全力推進全程體系建設。分類投放環節,落實公共場所、居住區分類容器和垃圾箱房改造;分類收集環節,實現分類駁運模式和駁運工具的規范化;分類運輸環節,配置分類收運裝備,改造分類中轉設施;分類處置環節,提高濕垃圾資源化能力,提升干垃圾無害化處置水平。截至 2019 年 4 月,全市已完成居住區分類投放點改造約 1.03 萬個,更新完善全市道路廢物箱標識 4萬余只;配置及涂裝濕垃圾專用收集車輛 799 輛、干垃圾車 3049 輛、有害垃圾車 31 輛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車 24 輛,全面完成 41 座中轉站分類改造,市集運碼頭配置 50 只濕垃圾專用集裝箱;建成生活垃圾處置設施 18 座,其中,焚燒廠 9 座(13300 噸 / 日),填埋場 5 座(15350噸 / 日),大型濕垃圾處理設施 4 座(1030 噸 / 日),另有中小型就地就近濕垃圾處理能力 3863 噸 / 日。
其中,針對末端設施落地難,“鄰避效應”突出的問題,上海市主要從兩方面著手,推動項目落地。
1. 齊心協力,主動作為。市政府建立全市環衛設施建設推進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及時解決設施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環衛主管部門抽調系統內中青年骨干力量,組建重點環衛設施建設項目推進專班,一人對一區駐點督促抓推進。明確各區政府為項目實施責任主體,依托區重大辦、成立項目推進辦公室等,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相關部門采取批前指導、并聯審批等方式,優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期限。按照“早開工、早運營、多得益”的原則,制定了濕垃圾設施建設差別化補貼政策,分檔補貼以激勵各區加快完成項目前期立項,盡快開工建設(按照噸投資,2018 年三季度前開工的,市對區補貼 36 萬元 / 噸;2018 年底前開工的,市對區補貼 30 萬元 / 噸;2018年底以后開工的,市對區補貼 24 萬元 / 噸)。重點環衛設施建設目標納入各區政府績效考核范圍。
2. 細心謀劃,提早應對。全市各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通力合作,聚焦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深入實地踏勘,細化穩評、環評相關措施,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策略、落實應急預案,做到“群眾有所呼、我即有所應、回應應有效”,切實緩解“鄰避效應”問題。自 2018 年全面啟動環衛設施建設推進工作以來,16 個重點項目中,截至 2019 年 4 月底,已有 11 座實現開工目標,其中濕垃圾項目 6 座,焚燒或填埋項目5 座。
(三)聚焦源頭分類,著力提升分類實效
近年來,居民的環保意識普遍增強,也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但進行實際操作時,居民的參與度和分類的準確度仍與其認知水平有一定落差。根據 2013 年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在全市 100 個居委小區隨機抽取 100 名居委干部、200 名保潔員和 2000 名居民的專項調查顯示,98.9% 的市民愿意進行垃圾分類,不愿意的僅占 1.1%,但僅有26.4% 的市民表示“總能做到”垃圾分類投放。實踐證明,“二次分揀”等嚴重依賴人力、財力的分類方式,在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后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如何將居民的分類意愿有效轉換為實際分類投放行為,從想要分,到能夠分、分得好,上海市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1. 在展開模式上,推進居住區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是建立完善分類投放行為即時反饋機制的關鍵,有利于規范垃圾分類行為。一方面,“定點”(撤桶并點)減少了居住區污染源、硬件設施成本、保潔員工作量。另一方面,“定時”使得在居民投放期間,志愿者能夠在旁指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并開袋檢查,做到“檢查在點位、督導在點位、宣傳在點位”,以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正確率,從而養成源頭分類的好習慣。上海市于 2017 年下半年在部分小區開展試點,取得了分類質量提升和投放量明顯減少的成效,試點工作也從最初的質疑到最終獲得居民們的高度認可。同時,考慮市民的接受程度和社會發展基礎,上海市對住宅小區實施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提出了逐步實施的計劃,并制定了《上海市實施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工作導則》,對“定時定點”的點位設置、制度實施給出了具體指導意見,以避免發生部分居住區在實施中出現“一刀切”、激化社區矛盾的現象。
2. 在組織落實上,堅持黨建引領帶動“三駕馬車”跑起來。垃圾分類作為社區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如何推動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發揮各自優勢,將社區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是關鍵。上海市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基層尤其是居民區黨組織管理工作職責,通過“黨建引領”,形成社區黨組織、居委、物業、業委合力抓實四級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特別是落實街鎮聯辦及居(村)委每 1—2 周的垃圾分類工作分析評價制度,發揮居民自治功能,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的作用,用好在職黨員雙報到制度,積極發揮區域化黨建平臺作用,讓垃圾分類從社區治理難點,成為撬動社區治理的有力支點,其催生的“共情感”,正在不斷地轉化為社區的“共治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