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6 13:59
來源:平頂山市環保局
26.加強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環境監管隊伍建設,完善基層環境管理體制,落實各級政府土壤環境保護屬地責任。改善基層環境執法和環境監測條件,2018年3月底前,環境監管機構要配備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檢測設備、調查取證執法裝備,保障一線環境執法、環境監測和環境應急基本需求。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完善各級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技術支撐、處置救援能力建設。(市環保局牽頭,市編辦、市財政局等參與)
27.組織開展培訓
加強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應急以及農業技術服務等專業技術培訓。市環保局及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對全市環境執法人員每3年開展1次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培訓。在糧油、蔬菜生產重點縣,市農業局及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對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農民每年開展1次農業知識與技術培訓。(市環保局、市農業局牽頭,市供銷社、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
28.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整合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人才資源,建立平頂山市土壤污染防治人才庫和專家庫。建立高層次土壤環境管理、科研、監測、調查評估和治理與修復等專業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打造高水平的土壤污染防治人才隊伍。(市環保局牽頭,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
(三)加大執法力度
29.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執法
將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環境執法的重要內容,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結合平頂山市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針對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點行業在產企業開展專項環境執法,對嚴重污染土壤環境、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視情節輕重,依法采取罰款、限產、停產整治、停業關閉等措施,及時糾正企業的違法行為、消除環境隱患;針對尚未開發利用的已關閉搬遷企業歷史遺留地塊,開展土壤污染專項整治工作,嚴防土壤污染擴散,杜絕環境安全隱患。(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市安監局、市林業局等參與)
30.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健全環保、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形成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合力。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重點打擊非法排放、傾倒、填埋含重金屬、有毒有害污染物和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嚴肅查處相關領域的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等違規行為和有關行政職能部門人員在履行行政審批、許可等職責中的瀆職腐敗違法行為。對造成土壤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其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負責)
31.加強市場監管與執法
嚴格規范化肥、農藥、農膜、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生產、銷售,強化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品的行為。(市農業局、市畜牧局牽頭,市工商局、市林業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公安局、市環保局、市供銷社等參與)
(四)強化科技支撐
32.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究
圍繞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土壤環境監測、土壤功能區域、土壤環境健康風險和污染物遷移轉化模擬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資源。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相關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加強土壤中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含量與農產品質量關系與健康風險研究,開展土壤污染源解析、土壤環境容量、污染生態效應、風險評價及地方環保標準等基礎研究。推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控體系、土壤污染診斷、土壤原位修復技術研發,同時推進適合平頂山市土壤和水文地質特點的成套裝備和高效低成本功能的修復材料(藥劑)的研發。加強衛星遙感技術在土壤環境監管中的應用。(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市林業局等參與)
33.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基地建設
優化整合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科研資源,加大對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發平臺和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科技創新與團隊建設的支持力度,立項資助一批土壤污染防治相關的課題研究、建設一批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研基地等。(市科技局牽頭,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市林業局、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
34.加大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和成果轉化
建立適用平頂山市的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力爭2020年底前,根據全市土壤污染特點及其區域分布,針對農藥、重金屬、工礦等典型污染類型的受污染農用地、污染地塊,分批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根據試點情況,比較選擇形成一批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裝備和管理模式。在農用地方面,重點推廣生物修復、原位鈍化、種植品種調整、栽培措施優化、土壤環境改良等技術。在污染地塊方面,重點篩選經濟高效的修復技術。(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牽頭,市環保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等參與)
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全市推廣國家鼓勵發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術裝備,開展跨區域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引進消化土壤污染風險識別、土壤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風險管控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市科技局牽頭,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等參與)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